“红树林是由红树科植物组成的,它们的树叶是绿色的,因为树皮富含单宁酸,在空气中氧化会变成红色,故而被称为红树林。”8月17日,主题为“探秘红森林 观底栖生物”的潮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计划之红树林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在潮州开放大学开讲。

当天,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库成员,广东省湿地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学科“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研究方向负责人唐以杰通过幻灯片讲解、现场互动提问以及分享有趣的小故事带大家了解红树林、底栖动物类群,并分享了对无瓣海桑的修复过程。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积极互动、受益匪浅。

“红树植物的适应性很强,拥有多种多样的根系生存。”唐以杰介绍,它们的种子会在果实里萌发并在母体吸收营养,这时候果实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会生长成小苗在成熟后扎根滩涂,另一种则是果实中空,密度小于海水能漂流到合适的环境再生长。为了应对大海的高盐分,红树植物的叶片还进化到能分泌盐。


(相关资料图)

“以前进贡的时候会选择西施舌,它肉质鲜美,壳顶淡紫色,可谓形色俱全。”唐以杰指着西施舌的图片向观众分享相关的小故事。唐以杰还告诉大家,贝类是动物界的第二个大群类,也是常见的红树林底栖生物类群,至今已知约115000多种,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也极其密切。

据悉,无瓣海桑是我国华南沿海滩涂红树林造林的重要物种,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但也对人工林湿地水生经济动物产生负面影响。唐以杰多年来研究《无瓣海桑引种对人工林湿地水产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外来无瓣海桑对人工林湿地水生经济动物的影响机制》等多个与红树林底栖动物相关的项目,发布专利《一种修复无瓣海桑人工林湿地底栖动物资源的方法》,最终运用乡土树种改造,增养不同的水产动物,对郁密度过高的人工林进行修枝等措施促进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

学生许梓希听完讲座后收获满满,了解了底栖动物与红树生态系统的关系,也认识了很多自然界的动物。“如滩涂鱼浑身裹满泥就能在地面上生存,砗磲最大居然能生长到两米。”许梓希说。

家长许少兰表示,今天孩子们听讲很积极,面对陌生的知识点也会去思考,回答问题很活跃,这样学习氛围很轻松。

本次活动由潮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潮州市林业局主办,潮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广东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潮州分公司承办,并得到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

【撰文】董志豪 刘骏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