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处记载了曹操屠戮徐州的影响。话说董卓乱政期间,人民迁徙到徐州一带。结果摊上了曹操,杀了不少百姓,泗水因此而断流。陶谦试图击退曹操,曹操不敌,继续执行屠杀政策,导致战火地带任燕荒芜。
李安溪觉得,荀彧应该趁此机会离开曹操才对,怎么可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呢?
(资料图片)
《曹瞒传》: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李安溪:文若见操如此之暴,便应早图去之,何切切为之谋乎?
到此,裴松之引用的《曹瞒传》全文全部引用完毕,总共有17处记载(去除了一个今本《三国志》裴注的错误后)。下一本书是《魏书》。
《魏书》的作者王沈,太原人,应该和王允是同乡。曹魏正元年间,他负责撰写《魏书》,写作风格比较隐晦。后来高贵乡公反抗司马昭,王沈去给司马昭报信,不少人比较嫌弃他。
毕竟是因为王沈忠于司马家族,所以《魏书》中有些记载是对曹氏不利的。
《晋书·王沈传》:沉(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正元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高贵乡公好学,号沉为文籍先生……及高贵乡公将攻文帝,召沉告知之。沉驰白帝,不忠于主,甚为众论所非。
郭延年:沈不忠于魏,故甄后之贬,滥述其事,彰曹丑也。
第一处记载是说曹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陆终的儿子叫曹安。武王伐纣后,曹安的后人曹侠被封在邾地。战国时期,曹国被楚国吞并。之后曹国后人,萧规曹随的曹参封平阳侯,这才有了曹家。
《魏书》: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士,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
《史记·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
《汉书·曹参传》:参生获魏王豹,取平阳……尽定魏地……赐食邑平阳。
第二处记载是说桥玄擅长识人,就和曹操说:“我见了很多天下名士,没有一个像你的。我老了,希望你能善待我的家人。”曹操的名声开始显扬。
《魏书》: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由是声名益重。
第三处记载是说曹操因为堂妹夫被杀而免官,之后靠学识复出。这时候政治荒乱,曹操试图挽救,却没有效果,干脆就放弃了。
细节:窦武、陈蕃的事情在《后汉书》中有记载。陈蕃在豫章郡的时候,就曾经为徐孺留一个榻。
《魏书》:太祖从妹夫〈氵隱〉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徵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徵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后汉书·刘陶传》:光和五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时太尉许戫、司空张济承望内官,受取货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