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免费旅游、躺着赚钱、一夜暴富……这样的好事儿,真的有吗?还真别说,骗子们把人性拿捏得准准的,利用“发挥剩余价值”“稳定的副业”等话术,抛出一堆让人心动的噱头,不愁没人上钩。
媒体日前报道,一些新型网络传销经过精心包装后,在社会上大肆招摇撞骗,吸引众多中老年人深陷其中,稀里糊涂就掏出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那点养老钱。最为典型的是上海警方公布的一起传销案,涉及全国35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27万多人。目前,检察机关已对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以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依法决定起诉。
35万人上当受骗,可谓触目惊心、令人深思。
从警方披露的案情看,这起传销案表面“升级”了,但本质上“狐狸的尾巴”还是暴露得很明显,与传统的传销套路手法并无太大区别。比如,以“免费旅游”“一元换购黄金饰品”等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参与进来,然后制造一些话术,花言巧语诱惑那些警惕性低、生活信息少、有点积蓄时间又多的中老年群体成为“会员”,“投资”所谓的“理财产品”,并层层发展下线会员,通过“拉人头”的方式形成金字塔结构的传销架构,让雪球越滚越大,受害人越来越多。
警方介绍,这起案件借助互联网发展,传销层级最多达32层。为了逃避打击,传销组织者甚至聘用专业财务人员设计传销层级模式,开发更隐蔽的计酬模式,让层级概念趋于模糊。但传销就是传销,不管怎么包装,支付入门费、发展下线、复式计酬等等做法,难掩其狰狞面目。
再狡猾的狐狸,终究斗不过好猎手。面对传销犯罪,近期公安部部署开展网络传销犯罪集中打击行动,以涉及重大民生问题和打着重大政策旗号的新型网络传销等为重点,全力摸排一批犯罪线索,集中查处一批重大案件,彻底打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传销组织,严惩一批犯罪分子,切实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面对各种传销犯罪,执法机构提升打防能级,依法摧毁传销组织体系的同时,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和守法意识。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传销发展蔓延势头,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对于公众而言,永远要相信常识,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世间并无免费的午餐。当有人打着电子商务、虚拟货币、消费返利、健康保健等旗号,巧舌如簧邀请你“投资”时,一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心里多问问:我是谁?莫名其妙就赚钱的好事,怎么会轮到自己?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元宇宙、互联网金融等等高大上的概念,弄得明白吗?须知,财富是认知的变现,想赚认知以外的钱,可能吗?你只想赚点利息之类的小钱,人家却盯着你的本金,忘了吗?
回归常识、保持理性,不要跟风、不乱听信,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坚持做个明白人,保护好自己。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冬雨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