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病例的筛查和确诊两个步骤的衔接不够完善,随着现在病例越来越多,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需要不断改善诊断流程。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过程中,除了要防止疫情的扩散,对于患者的诊断也同样刻不容缓,尤其是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危重病例。为此,各方都在积极努力,让更多诊断医疗设备尽早被患者用上。
随着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患者,当地的接诊能力开始提升,2月4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人数首次突破2万例,达到20438人。全国现有疑似病例23214例。
不是每个人能得到检测
2月3日,率队援助武汉前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武汉检测试剂数量不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检测。”
李兰娟院士说道,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目前在武汉还做不到,希望全国支持武汉。她还建议,虽然武汉目前封城,但是对于运送物资、志愿者的飞机、车辆绝对要保证。
同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透露的试剂盒生产数量传达出一些信息。在介绍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的保障情况时,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在会上介绍道:“前期因为时间问题、复产问题等,核酸检测试剂盒供应出现一些困难。不过到2月1日,核酸试剂盒的日产量已经能够达到77.3万人份,接近疑似患病者人数的40倍。”
他同时称,目前产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只达到60%至70%,但是从总的供应来看,已经基本满足要求,后续工作主要还是恢复产能。也就是说试剂盒日产量最高有望超过128万人份。
如此高的日产量为何还是不能满足武汉的需求?大量湖北的疑似病例来得及检测吗?
湖北最近一次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能力数据是1月29日,根据湖北省卫健委主任刘英姿在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随着新型肺炎病例的增加,湖北能够提供检测的机构已有89家,包括省市的各级疾控中心、三甲以上医院、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在这些机构全部满负荷运转可以达到每天6000份的检测能力,未来检测能力大大增加。以黄冈市为例,黄冈各医疗机构从23日开始做检测,当时每天只能测试49份。随着近期培训力度的增强,测试效率大大提升,目前一天可测试400多份。
“前段时间检测比较慢,与试剂盒的产能有关。”刘英姿说道。此外,她还透露,截至1月28日,湖北现有的试剂盒储备达到5万盒,在此基础上,还争取到了国家支持湖北的第二批物资,两批总量达到11万人次。“下一步要打通瓶颈,在保障其跨区运转、确保安全的同时,配备特殊设备和车辆,大大压缩检测时间,确保疑似病人得到及时检测和治疗。”刘英姿表示。
另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的灵敏度不够也往往造成一个病人要经过多次反复检测,才能测出核酸阳性结果,这也拖慢了确诊的流程,并且这部分试剂的消耗也增加了整体试剂需求的压力。
疑似病例人数5天翻番
1月29日,全国疑似病例人数首次突破10000例,此后四天疑似病例人数急剧攀升,截至2月3日公布的数据,全国疑似病例人数首次突破20000例,仅5天就翻番,每天增幅超过1500例。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来看,全国每天新增疑似病例在4000至5000例不等,湖北省卫健委没有公布每天新增疑似病例,但根据新华社2月1日和2月2日公布的信息,湖北省两天新增疑似病例人数分别为2606例和3260例。从这一趋势表明了,全国疑似病例的整体规模还将不断增长,其中湖北疑似病例仍占大部分。
这样来看,如果按照湖北目前全负荷运转每天6000份的检测能力来看,还是很难满足每天超万人规模的疑似病例的诊断需求,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重症又得不到及时检测(更不用谈救治)的病例,在没有确诊之前就已经死亡。
更早的检测和及时的治疗才能遏止死亡人数的增长,这也是目前湖北急需提升检测能力和效率的原因。但很显然,77万人份的试剂日产量还无法马上抵达湖北。所以出现了李兰娟院士所说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目前在武汉还做不到”的情况。
一位全球公共卫生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检测能力不足的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他表示:“这一方面会影响官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由于缺乏检测而影响确诊人数的数字;另一方面,也会耽误一些重症病人的及时救治。”
根据2月4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重症患者人数达到2788例,占全部确诊人数比例接近14%。而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根据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1月29日在线发表的论文统计发现,在首批99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当中,有17个重症患者,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这17人中有11人死亡,比例高达65%。这些患者病情短期内出现恶化,最终多器官衰竭致死。研究作者表示,这为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危重病例敲响了警钟。
“试剂盒目前看起来应该是够了,但是管理流程可能存在不足。”一位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应该把试剂盒发放到各个区域性的医疗中心和医院,由医院来检测确诊并传报,这样疑似病例就能很快确诊。现在流程太慢,抽血送检要送到CDC,耽误了时间。”他还表示,疑似病例的确诊并不困难,二级医院都可以诊断。“主要是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各个医院差别大。”他说道。
目前来看,武汉仍然是疫情的重灾区。李兰娟院士建议,对于运送物资、志愿者的飞机、车辆绝对要保证。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从1月20日至2月3日,已有近40家生物医疗公司提供相应的试剂盒产品,产地绝大部分是位于上海、广州、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而这些城市和地区都是物流比较发达的区域,这也令生产的物资能够尽快地从产地运往疫情地区。
联邦快递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启动最快速的流程,每天一班飞机在24小时内就把国外的物资运往位于广州的亚太区转运中心,并于当天完成清关,由中国合作伙伴中国邮政EMS再运往武汉和周边地区。一些在线货运平台也在加班加点协助发货人,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接力。
此外,跨国医药公司捐赠的诊断产品等物资也陆续抵达湖北疫情中心地区,将有助于提升诊断的效率。西门子中国和西门子医疗中国宣布将捐赠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医疗设备,包括CT、移动DR等,缓解当地诊断设备短缺的状况。
能否用CT部分替代诊断
有科研人员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精确诊断非常重要,专业诊断人员的培训也同样重要。现在试剂盒的产量看上去是够了,但是检测精准度的提升还要取决于检测仪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子弹,而是枪和战士。”
目前除了前线诊断医疗物资的供应问题,还存在确诊流程缓慢等问题。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漫长的诊断流程也耽误了病人的早发现和早救治,使得一些危重病人病情加剧恶化。对于这些病人而言,有一线专家呼吁不应再使用流程滞后的核酸检测的方法,而应尽快使用CT作为诊断标准。
“一个是影像学,一个是检验医学,一个从器质上确诊(确认结果),一个从分子上确诊(确认源头)。但影像学一直是诊断肺炎的传统常规手段,灵敏度接近百分之百。CT虽然无法看出病毒的核酸结构,但完全可以辨别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重症肺炎的感染类型。现在非常时刻,应该在疫情地区提倡只要确诊肺炎,就应收治。”一位医疗行业资深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也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CT作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是对的,但因为价格太高,不太适合作为筛查的手段。”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联影一台32层CT的价格大约100多万人民币。
一位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病例的筛查和确诊两个步骤的衔接不够完善,随着现在病例越来越多,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需要不断改善诊断流程。”他还表示,重点要进监护室治疗的病人就是那部分CT肺部感染表现明显的患者,他估计这部分患者的比例可能在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