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张杰 边雪 江苏报道

如果你正好在扬州东关古渡,可以尝试乘着夜风,搭乘一种双层游船,沐着月色,在流淌千年的隋唐运河上思绪飘荡。


(资料图)

如果你正好在“扬起帆”要远航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可以花5分钟时间,静静站在超过3人高的运河河床剖面下,“仰望”走过千年的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关于大运河,有很多评价,唐代皮日休那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站在了另一种视角。有谁能计算出运河上曾经“跑”过多少舟楫?有谁能称量出运河上曾经运载过多少米粮?5月,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大运河江苏段,试着在大运河故地,描摹出一个关于运河的财富传说。

运河船只

大运河——古代的“高速公路”

“你可以把大运河理解为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要致富先修路,作为一条物资运输通道,有了路,沿线的城市就获利,地方就发展起来了;有了路就有了税收,国家有了收入;虽然开运河不是直接为了经济,但是在运粮时,可以夹带物资沿途贩卖,运河码头吸引大批摊贩前来贸易,随着人口的流动以及物资的交流,商品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李德楠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漕,水转谷也”。“漕”的本意是水上运输粮食,运河历来以运粮为主,此外还运输粮、茶、盐、香料、马匹等各类物资。运河上的舟楫,是让物资流动起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航行在运河上的船只,以漕船居多。“漕船多属平底沙船型。明清时期大约有漕船11000多艘,运军12万人,每艘运粮400石,共计400万石。”

大运河博物馆里的运河剖面图

“运河上除漕船、商民船外,还有用于运输贡品、信件、鲜鱼、水果等对时限要求紧的船只,有黄船、马快船、风快船等类型。黄船,是一种船体施以黄色,用于给皇帝运输专用物品的船只。马快船、风快船为政府部门收寄谕旨奏折等‘快递’。还有贡鲜船的说法,是根据所运输的物品命名的,就是运输贡品和时鲜物品的船只……这些船在‘过路’的时候,享受特殊的优待,比如过闸时无需排队等候。”李德楠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灯船

镇江客船

“为鼓励运军致力于漕运,明朝允许漕船附载‘土宜’(地方特产)沿途贩卖,并免于课税。清朝更是规定漕运船只可携带士宜,且数额比明朝大幅度增加。”李德楠介绍说。大运河是一条水网,它有波澜壮阔,也有静水流深,运河的功能,除了运粮、运盐这样的万石财富、国之大计,还有商品交易、风花雪月这样的百姓民生。运河上的舟楫五花八门,有太湖上大型捕鱼船“七扇子”,有扎着莲花宫灯的灯船、有雕刻着惟妙惟肖龙首龙尾的端午龙舟、有停着红色轿子的状元船、有挑起高台用于表演的杂技船,还有平底、首尾略翘,专为赴南京参加省试的生员定制,为富庶人家所乘坐的镇江客船……

盐运文化展示馆

漕运—— 国之命脉

运河上的漕粮,来自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山东等八个省份。每年秋收后开始征兑漕粮,兑运完毕后开始上路,“由于各省份距北京城远近不同,北方的河南、山东距离近,南方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浙江远,因此兑运时间不一,有‘冬兑冬开’‘冬兑春开’等类型。”

“运河航运受到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影响,运粮船就得按照规定的时限加紧出发,按照路途远近,规定分别于农历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抵达北京交仓,逗留时间均不能超过三个月,然后抓紧返程,最后一批要赶在运河水结冰前返程,一刻不能耽搁。否则不仅会被困在中途,还会影响次年漕粮的按时兑运。”

“这些粮食,可以是军粮,是官员的俸禄,是老百姓日常口粮,亦可以是截漕赈灾的救济粮。”

因为处于南粮北运枢纽地带,明清时期朝廷把“交通运输部”——漕运总督衙门设在了江苏淮安,统理全国漕运事务。“漕运总督的权力很大,拥有财政、军事、监察等职权,有的还兼任了巡抚之职,方便地方管理和建设。”“运河以粮运为主,运粮食比运盐、运果品、运铜铁更重要,量更大。国家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来确保粮食的运输。”

明代,有专门的漕兵负责运输漕粮,到了清代,政府就雇佣民间力量运粮,就有了漕帮。

漕粮的终点,是京、通二仓,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粮库。“古代的运河挖得比较浅,一米多深,决定了每年的运输量不会有太多的增长,大约就是400万石。”但是这400万石要运输,也要几经周折。跨越五大水系,江南运河、淮扬运河运输条件较好,但也面临过江、过河等困扰,容易遭遇漂流之患。在淮安清口一带,黄淮运交会在一起,容易受到黄河的淤积倒灌,得用洪泽湖大水库把淮河水蓄积起来,冲刷清口的黄河泥沙,然后才能行船;又如山东运河,地势高,水源不足,如果降水少还需要引泉水济运。又因为水源宝贵,为防止流失,沿途建造了许多船闸,等到泉水积蓄足够,水位涨了才能走船,因此山东运河又称‘闸河’‘泉河’。运船到闸口,还得雇人把粮食拉过闸口, “要是负责漕运运输的‘快递小哥’翻了船,你还得赔补。” ……

个园

“吴盐如花皎白雪”

“吴盐如花皎白雪”——李白在《梁园吟》里这样描写吴盐的品质。两淮盐区产盐历史悠久,相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盐课钱粮,关系军国急需”。早在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就认识到了盐业发展的重要性。乾隆年间,盐税已达400万两。对盐税的依赖,让明清时期一个特殊的阶层——盐商迅速崛起。他们富甲一方、热衷风雅,在饮食、文化、建筑等各个领域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位于扬州东关街的个园,是清嘉靖、道光年间两淮盐商总商黄至筠的家宅。园内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形、以色、以植物搭配让人叫绝。冬季假山,配以白石,种以腊梅,后墙配上圆形风洞,冬季可听呼呼风声;跨过门洞,即见春之修竹,配春之假山,以猴、马、龙、虎等生肖状假山,焕然一片生机……

小玲珑山馆——清代盐商马曰琯、马曰璐的藏书楼名。“扬州二马”慷概好客,厉鹗、全祖望、金农等都曾馆于其家。相传清时修《四库全书》亦曾派人到马家借书。

世界地图上的十二圩小镇

运河兴 城市兴

圩(wéi),是一个有意思的字,它指的是江淮低洼地区修筑起的防水的堤岸。长江入海前在江苏省境内造成了不少洲滩、圩地,于是,沿江地区就出现了很多以“圩”命名的地名:一圩、二圩、……十二圩。

1931年,位于江苏仪征的十二圩小镇的名字出现在了世界地图上。十二圩不产盐,却因盐而兴盛。这里也是两淮盐务总栈的所在地。封面新闻重访两淮盐务总栈旧址时看到,它的门楼现在已经变成了扬子中学的一部分。往南,相隔一条马路的码头,似乎还在述说着这里一个甲子的繁盛。

十二圩盐运码头上的石级

曾经,这里被誉为 “盐都”“江北小上海”,盐储运量占全国第一(约10亿斤),盐场占地300亩。极盛时候,“一堆盐有三层楼房那么高。”在走访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示馆时,馆长金小平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曾经这里的盐河停泊着淮船数百艘,“列樯蔽空,束江而立,覆岸十里,望之若城郭”。曾经,这里是全国最大盐运中转集散地。汇集了产自淮南、淮北的食盐,然后再转运到湘、鄂、赣、皖、苏等省。靠盐吃饭的盐工达5万人,一个小镇汇集了“九街十八巷”,居住人口达20万人……

康熙座船

运河新生

5月3日,在扬州施桥船闸,新的大运河,封面新闻记者看到,一艘北来的运煤船正在缓慢进闸。“水运的成本低,私人就可以承包,通常夫妻俩轮流开船,吃住都在船上。”李德楠告诉记者。

古代的船只没有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而现在,靠着机械动力,新的京杭大运河上往来的运输船只可以达到2000吨级别,吃水深度可以到3米。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投入2亿多元对苏北运河进行集中整治,缓解了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的困难。在现代,京杭运河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20年上半年,京杭运河苏北段累计船舶通过量9.5亿吨,累计货物通过量7.4亿吨,货物运量14252万吨,集装箱运量13.7万标箱,同比增长35.3%……

运河是什么?它是权力之河,是财富之河,是文化之河。千千万万的人,围绕运河而生,而兴,而起,而落。那些在风雨里来去讨生活的一叶小舟,那些在时光隧道中满载军粮、食盐的船舱,那些载歌载乐、笑语欢腾的精致游船,那些雕栏画栋、象征最高权力的龙船,在3000多里的运河上,承载的有悲欢离合、有赏心乐事、更有家国兴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