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从我自己今年3月份参加了林佳明、林利城老师组织的第14期初级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了!
现在回想起来,一切历历在目。在这看似平淡的几个月,不论是从临床还是思想,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听我讲讲自己与
(资料图片)
主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身痛2天
病史:患者自诉两天前因贪凉吹风扇后出现鼻塞、流涕、一身困重。
现:测体温38.9℃,伴有全身胀痛、鼻干、口干,鼻子呼出来的气有热感,无口干口苦,无胸胁胀满,食欲可。睡眠不安,惊悸易醒。大便3日未解。
舌尖红,苔薄白,脉浮紧稍数。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表寒里热)
处方:葛根汤加石膏、大黄
麻黄10g,桂枝12g葛根50g生姜15g大枣5枚,白芍12g石膏30g(另包)茯苓20g,甘草8g 大黄5g(后下),黄芩10g。
2剂,水煎服,日二次,每次服200ml。
疗效:服后一碗药物几分钟左右即感微微汗出,头昏头胀立马减轻,服完1剂后感冒症状太减,体温降至37.8℃,服完2剂后以上不适已,仅稍有鼻塞,未再反复发热,患者感叹中药治疗感冒速度之快,效果之神奇。
第1条的内容,辨太阳病的总纲,反映了表证的共同证候,以下凡言太阳病的皆以此条为准。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是伤寒论里面的第一条条文,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叫做提纲症,就是辨太阳病的一个提纲。
在经方医学体系里面,不是从病因学的角度去认识临床的,它是通过当下的临床症候反应,来进行辨证施治的,只要在临床中,见到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临床症候反应,那么就可以考虑为太阳病。
在经方医学理论体系里面,太阳病它就包括了病位、病性的概念。
太阳病病位:表,病性:阳(实,热)
少阳病病位:半表半里,病性:阳(实,热)
阳明病病位:里,病性:阳(实,热)
少阴病病位:表,病性:阴(虚,寒)
掌握了辨阴阳辨表里,你就掌握了经方的核心理论体系。
经方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上的阴证、阳证,很容易入手学习,这也是为何越是基层医师越喜欢经方。
因为没那么多的繁杂理论,只要辨证准确,用上去就有疗效。辨六经的基本功就是辨阴阳、辨表里、辨半表半里。
4、经方的六经辨证体系构建了,下一步就是在临床上迈出第一步,去临床,去实践,有了第一个有效案例,就会源源不断的有第二个、第三个。
我第一次开出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发热的时候,也是很忐忑的,但有了第一例的经验,以后就轻松简单了。
当然前提还是务必要把六经给辨证准确了,在六经的基础上再去细辨方证。
5、学习回来以后我总结了一下,怎样才能成为明医呢?
第一要对中医有强烈的兴趣
第二要研读经典
第三要临床实践
第四要勤于总结思考
熟读经典,重点条文要口诵心记,熟记于心,反复思考,验之于临床,明六经,辨方证,加上时间的沉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样就能登堂入室,成为一代经方传人。
第五要有体系的学习经方
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经方也是中医的一个学术流派,也离不开辨证论治的思想。
胡希恕先生给我们明确指出: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
六经辨证是把辨证论治的思想具体细化为先辨六经,在六经的基础上再继续辨方证。
因此,辨六经是我们的基本功,一定要把六经给辨证准确了。求得方与证的相应,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治愈各种疾病。
吴昇,中西结合执业医师,悬壶于浏阳乡野,白天应诊,夜晚读书,孜孜不倦。
学习仲景经方,崇尚寒温一体,经方时方相结合治疗各种内科杂病。
从医20余年,能熟练应用中医中药方法对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
致力于通过互动、分享、问答,帮助更多人学习中医,希望能帮助到更多身边人,造福一方百姓,服务周边乡邻。
争取做一代经方传人!
林氏医门
编辑 丨 郭小燕
校对 丨 俞晓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