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获悉,本市创新京津冀金融监管协同“新路径”, 推动形成区域性覆盖新市民的金融服务体系。截至6月末,本市主要银行保险机构已推出适合新市民特点的专属产品服务88项,共向50.32万名新市民发放个人贷款余额1229.38亿元,与2512家企业合作为新市民提供保险保障金额259.63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在服务京津冀新市民过程中,围绕“破难题”“暖民心”“强支撑”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据悉,今年4月份,该局联合京冀两地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区域性新市民金融服务专项政策。三个多月以来,三地金融机构加强信贷管理、押品管理、保险理赔、风险防控等方面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积极探索区域性新市民金融服务新模式,助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
该局人士指出,在具体服务上特别针对打通痛点难点,解决金融服务“有没有”的问题。例如,有部分新市民创业群体的房产与经营地不在同一城市而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情况,该局鼓励金融机构允许新市民以其京津冀区域内的异地押品提供增信,破解异地押品贷款“难”问题。目前,本市已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河北银行等10余家银行可接受新市民使用位于北京或河北的押品申请抵押贷款。截至6月末,相关银行以北京、河北押品为抵押的贷款余额合计3.91亿元。
同时本市还优化服务体验,解决金融服务“好不好”的问题。针对新市民跨区域流动较为频繁的特点,该局鼓励金融机构联合开展跨区域授信业务合作,提高异地贷款服务效率。目前,本市农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已探索与本系统内北京分行、河北分行联合开展贷前调查等工作,便于异地创业打拼的新市民免去两地奔波之苦,便捷获得信贷支持。截至6月末,相关银行与北京市、河北省兄弟行联合开展调查的贷款余额合计48.36亿元。另一方面,针对新市民车辆异地出险情况,该局鼓励保险公司在车辆异地定损、维修和车险理赔等方面优化机制和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比如,中国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等机构加强京津冀三地理赔规范同质化和通赔案件完全授权,简化京津冀异地理赔流程,有效提升异地理赔响应速度。
聚焦高频场景,本市还着力解决金融服务“暖不暖”的问题。例如,针对新市民跨地区跨行转账汇款、取现较多的特点,本市指导金融机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减费让利。截至6月末,共推出新市民专属借记卡、贷记卡12种,减费让利123.75万元。此外,针对不同新市民群体的消费特点,本市指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出差异化的消费信贷产品。目前,有的商业银行面向本市引进的重点产业链高端人才设计较长期限、较高额度的纯信用消费信贷产品,有效满足高端客户的住房装修、购物、购车等生活消费需求。有的汽车消费金融公司上线新市民专属的低首付长贷期产品,满足新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需求。
该局人士还指出,为强化支持保障,本市还发力解决金融服务“优不优”的问题。今年以来,该局加强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协同发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做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良好外部环境。其中包括积极争取总部支持。推动法人机构建立京津冀新市民金融服务统一协调机制,分支机构积极争取总部对京津冀地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内部资源倾斜的内容。例如,中国建设银行与市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天津市住房租赁子基金,首期认缴出资规模15亿元,用于改造为租赁住房,增加本市市场化长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解决新市民住房困难。同时,本市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本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或信用信息平台,加快推动新市民信用体系建设。目前,该局已推动实现银税直连,经企业授权后,纳税信息可实时传送至银行机构,形成较为成熟的线上“银税互动”服务模式。截至6月末,“银税互动”余额578亿元,较年初增长32%。天津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与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开展合作,引入社保、缴税、公积金等数据,初步搭建信用评价体系,并在金融产品、场景等方面实现应用。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暖不暖”“优不优”,本市积极指导金融机构稳步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该局将继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纵深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做好分层分类服务保障,不断提高新市民在天津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晚报记者刘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