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玄幻小说什么的朋友可能知道厌(压)胜术,即用法术诅咒或祈祷达到压制人、物或魔怪的目的。据说厌胜术的祖师爷是鲁班。但据现有史书《左佳》明确记载,使用厌胜术“第一人”春秋时期是郑庄公。这里解释下,所谓的“第一人”不是第一个,而主要从郑庄公的权力地位而言。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郑国第三位国君,清代散文选本《古文观止》首篇《郑伯克段于鄢》的主人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话说鲁隐公姬息姑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夏天,隐公和郑庄公在郲地会见,计划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上齐国联合攻打许国,并约定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五月十四日,庄公在太祖庙内举行授兵仪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此前,郑庄公让人制作了一杆“鏊弧”大旗,绑在大车之上,命令说谁能举起大旗行走,步履如常,就选作行军先锋,并赐辂车。

话音刚落,大夫颍考叔走出军列,搴旗而舞。众人正喝彩之时,军列中又走出一个少年将军要来争锋,此人叫公孙阏,公族大夫,字子都。此人有春秋第一美男之称,《诗经》中以他的字“子都”作为帅哥的代名词。连亚圣孟子都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人也”。

别看他长得似乎有点“娘”,但很有勇力。颍考叔也不含糊,见他来势汹汹,直接扛着大旗,抱着车辕,一溜烟跑远了。粉子都抓起一杆大戟,尾随追赶,一直追到大路也没追上,于是恨恨不已,又加上自己是郑庄公的红人,子都恃宠而骄,竟暗暗起了杀心。

当年秋七月,鲁、齐、郑三国联军进攻许国。颍考叔举着“鏊弧”大旗率先登上许都城墙,结果被子都暗箭射伤,掉下城墙而死。成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起于此处。

许国溃败后,许公(男爵)逃奔卫国,后来老死于卫。随后,许国被一分为二,东偏以许国大夫百里奉新君许叔管辖,其西偏以郑国大夫公孙获统御。后来郑国内乱,许叔在大夫百里等人的策动下趁机潜入许都,重整宗庙,实现了国家“复兴”。此为后话。

复兴,即由弱再变强之意。

再说郑庄公,罢兵回国后,重赏了瑕叔盈,而痛悼颍考叔,因为不知道是谁偷偷射死了颍考叔的,于是命令从征的士兵,每百人为卒,出公猪一头。二十五人为一行,出鸡和狗各一只,让巫人诅咒射箭之人。

据《东周列国志》说,该方法非常有效,仅仅诅咒了三天,子都就精神失常,自己抓烂脖子给颍考叔偿了命。以下是冯梦龙根据“羽翼信史而不违”的原则演绎的郑庄公厌胜术场景,写得很魔幻,请大伙批判地阅读。

再说庄公回国后,厚赏了瑕叔盈,又思念颍考叔不止,恨不得把射他的人千刀万剐,可就是不知道是谁干的。只好让这次出征的军士,每一百个人出一头猪,每二十五个人出鸡、狗各一只,叫巫师焚烧祝文,以诅咒这个射颍考叔的人。公孙子都见了,止不住暗笑。像这样诅咒了将近三天三夜,郑庄公亲自带着大臣们前来观看。刚把祝文点着了,就见一个人蓬头垢面,一直走到庄公面前,跪在地下哭着说:“臣颍考叔率先登上许城,有什么对不起国家的?反被奸臣子都挟争车之仇,用冷箭射死。现在我已得到天帝的恩准,让他偿命。承蒙主公如此怀念,我纵然在九泉下,也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说完了,把手伸向自己的喉咙,只见喉咙里直喷出一股鲜血,顿时丧命。庄公认得这人是公孙子都,让人来救,已经没气了……直到这时,大家才知道用暗箭射死颍考叔的,是公孙子都。

冯梦龙写得很热闹,而真实的历史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左传》中并没有记载子都的下场,反而批评郑庄公说:“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有意思的是,在对庄公激烈批评之前,《左传》又用浓墨重彩表扬了庄公讨伐许国但不占领许国土地的行为。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问题是,明明攻打许国的战争史郑国主导和发动的,而且,据史书记载,在春秋诸侯争霸的120多年间,许国先后遭受侵伐11次,其中被郑国侵犯就有9次。

由此看来,《左传》有时选择性失明,于是自己打了自己嘴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