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以前比较老旧,卫生环境也不好,这两年经过系统改造,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居民心情也好了。”日前,家住园林街道城南社区福兴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
改造后的福兴小区,焕发着全新的活力,整洁的路面、崭新的公共设施,曾经外墙脱落的老楼房都换上了“新装”,以往杂草丛生、堆满垃圾的空地,如今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电动车充电桩和五颜六色的清廉文化墙。
福兴小区是2009年建成的第一期农民集中安置房,小区共5栋居民楼120户,常住人口412人。此前,该小区因基础设施损耗严重、内置结构老旧复杂、居民组织不够完善等多方面因素,长期没有物业公司接手管理,严重影响了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园林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实”上下功夫,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实施,全力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且管理有序的“幸福社区”,引导各社区充分发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增添小区治理新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老旧小区焕“新颜”。
“小区前几年属于是没人管、没人问,垃圾满处,杂草丛生,居民怨声四起,很多邻居都搬走了。”80岁的居民陈奶奶是最早一批搬进福兴小区的住户。她告诉记者,以前小区是有物业公司的,但前前后后也没折腾明白,反而把小区秩序弄得越来越糟糕了。
面对群众的所急所盼,城南社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明确改造方向,科学制定改造项目实施时序。同时,构建社区党委领导、小区党支部协调、小区业主委员会统筹、小区党员带动、小区居民参与的共治新格局,充实小区治理力量。
“目前,福兴小区内的全部党员共32名,大家都愿意加入小区治理体系,以秉持公心的原则,示范带动全体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小区业委会主任杨柳说。
如何协调好居民意见,把老旧小区改到居民“心坎”上?城南社区深思“民之所想”,坚持党建引领优势,让群众来确定“改造菜单”。通过小区党支部“走亲式”入户、“唠嗑式”商议等方式,让业主“点单”,再发动居民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做到改造事项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还积极推动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深入基层、扎根社区、服务群众,从专业角度找准小区问题症结所在,架起居民与街道社区以及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指导居民有效参与改造。
“点单”服务一经发动,就立刻收到居民群众的强烈反响,短短几天时间,小区业委会就收集意见数十条,归纳为11条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动车楼道充电、停车位短缺、噪音油烟污染、楼顶渗漏、下水管道破裂、用电用水及消防设施器材老化等内容。
摸清基本问题后,在小区党支部带领下,小区众多居民主动投身至小区建设,在电动车棚改造、楼道卫生清扫等各项工作中献智献力,齐心协力解决问题。目前,小区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已完成蜕变升级,居民群众共治共管的积极性也日益提高。大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发挥“主人翁”意识,营造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的幸福氛围。
“如今,居民自觉参与小区治理,大家真正将小区当成了自己的家。下阶段,我们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将老旧小区建设成为更加美好和谐的家园,让居民拥有更加充实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罗庆富说。
福兴小区的华丽转身,只是园林街道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何通过后续管理巩固改造效果,是老旧小区改造后面临的另一道难题。
“我们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提供更为方便、高效、优质的服务,因地制宜丰富养老、娱乐、便民等社区服务供给,改善居民居住品质。”园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深挖街道特色,注重保护和突出历史本底、社区文化等特有的城市记忆,坚持“一项目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的原则,讲好“园林”故事,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群众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