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呼唤

文/张从辉

到立秋,秋老虎便如期而至,这无疑给了还庆幸在“夏天去哪儿呢”的人们一个突然袭击,温度从二十几度飙升至三十七八度。


(资料图片)

今年的夏天,老天犹如给大地洗桑拿,时而雨时而晴,整个空气变得潮湿而闷热,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烦躁,直怨老天爷不耿直。这个时候突然再架在火炉上烤,那真是冰火两重天,感觉真是有些受不了。

人们便三三两两,要么家人,要么朋友,来一次比往年迟到的临时大搬迁,直往深山和大山里钻。

我们这次去的地点叫一个黑山的地方。海拔在1200米左右,傍晚时便到达目的地,因先前已有朋友住在这儿,早已准备好了两桌丰盛的佳肴,虽然是些农家菜,那绝对是原生态的。荤菜有笋子炒腊肉、土鸡炖野蘑菇、用土猪肉炒的回锅肉。素菜有南瓜绿豆汤、土豆泥、烧魔芋、炒土豆丝……满满一大桌。大家本来有些饿了,见这么好的饭菜,口味大开,忘记礼节,急忙拿起碗筷就狼吞虎咽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好吃。”

在吃饭的过程中,主人还端出一大筲箕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玉米。大家早就听说高山玉米好吃,虽然已吃饱了,还是禁不住嘴馋,每人拿了一个啃起来,俗话说一饱百无味,但高山玉米的“甜”和“糯”,还是让大家吃起来有滋味。

整个山上的气温只有20度左右,气温的适宜让大家神清气爽。吃过晚饭,大家都没睡意,憋闷了整个夏天,人们都想趁着夜色到院坝坐坐,到山路走走。

我们住的农家房外面有很大的一个坝子,坝子外边有一个很大的鱼塘,坐在鱼塘边,近看静谧的鱼塘倒映着漫天的星光,远处有几个垂钓者悠闲自得,不知是在钓鱼还是在钓星星,再远看那被雾气氤氲着的远山在月光下露出朦朦胧胧的轮廓。“好美的夜色!”此时大家整个心灵都变得安静祥和起来。

一大清早,山上便传来洪亮的吼声,引起了山谷的回音,好似大山在呼唤,也提醒大家该起来锻炼了。我和一路来的朋友都加入到锻炼的队伍,寂静的盘山公路开始热闹起来。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从穿着打扮一看都是些外来“移民”,听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讲,山里没几户人家,百分之九十都是外地人。

更有趣的是,我们走到半山腰,竟然看到了一个自然形成的森林集市。此时,我突然想到了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写的诗《天上的街市》,只不过那是在天上,而这是在森林里。

集市虽小却热闹非凡,赶集的人都只能挤身而过。小商贩们依树搭起简易的摊位,卖的大都是当地土特产,什么野鸡、野鸭、野兔,什么土鸡、土鸭、土猪肉,还有老腊肉。最多和最好卖的就数这儿的玉米和土豆了,商贩们把玉米和土豆堆成一座小山,扯开嗓子吆喝“高山玉米!高山洋芋!”背背篓的、提篮子的、拿口袋的……围在堆子前任意挑选。

我们也来了兴趣,挤进人群里挑选起来,不一会儿就每样各选了好几十斤。正愁拿什么装的时候,一位陌生的大姐热情的给我们递来两个大口袋,我们一个劲地说谢的时候,她却说:“都是从外面来的,不客气。”我们有些诧异,她笑了笑说:“你们是第一次来吧,其实这大山里当地人非常少,这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大都是外来“移民”,玉米和洋芋都是小商贩从农户家收来的……”这位大姐非常健谈,说三年前就在这儿买了房子,每年夏天都要在这儿住上一两个月。还说这儿房子便宜,一居室只要十万左右。最后还礼节性地邀请我们到她家串门,到她家做客。看着大姐满脸的骄傲和自豪,俨然已把自己当成当地人了,也把这大山深处当成了自己的家。

回去的时候,大家在车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条件好了,是可以在山里安个家了。”

作者简介:张从辉,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大足区作家协会会员、理事。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