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安澜光景新
——十堰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综述
(资料图)
记者 张婧实习生何文静
“第一次站在丹江口大坝上,远眺一库碧水,感觉真是太美了!”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苗宏感叹道。7月,参加“聚焦水源区·艺韵大武当”十堰行采风活动的中国文艺名家们来到丹江口市,远眺青山连绵,近赏碧波荡漾,掬一捧汉江水入口,干冽清甜,滋润心田。
一片丹心,一碧万顷。自2014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送水580亿立方米,惠及首都及沿线8500万人口。近年来,我市牢记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严格履行“守井人”职责,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
啃下治污“硬骨头”
“氨氮0.0948毫克/升,总磷0.17毫克/升……”8月1日,记者走进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 B区 MBR工艺段废水在线监测室,十堰京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群伟指着16时在线数据介绍说,全国污水处理厂水质排放标准为一级 A,而神定河水质净化 B区MBR工艺段出水主要指标参照北京地标考核挖潜,出水水质达到地表Ⅲ类。
因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等历史原因,过去犟河、神定河、泗河、剑河、官山河一度成为劣Ⅴ类河流。虽然这5条不达标河流总水量不到丹江口库区水量1%,不足以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但2012年以来,我市将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作为“硬骨头”,编制出5个治理方案,大刀阔斧整治,累计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清理、整顿、治理排污口590余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600多公里。
我市采用 PPP模式,引入北京排水集团、碧水源公司等多家第三方治水权威公司参与治污。十堰市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规划技术总负责人、市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畅军庆说:“全球主流污水处理工艺30多种,结合十堰实际应用27种,十堰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水变清了,我们平时遛弯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日前,在张湾区红卫河边散步的李大爷喜滋滋地说。经过多年持续系统治理,“五河”水质明显改善,神定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Ⅳ类、泗河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官山河、犟河、剑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至Ⅲ类。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7项达到Ⅰ类。
当好合格“守井人”
“现在周边居民都在自觉捡拾河道垃圾。”8月2日一早,29岁的张湾区黄龙镇东湾村村级河长何杰,沿着东湾大桥沿河巡查,重点查看水域周边有无乱堆乱放现象、有无私拉渔网、有无排污口等情况。
2016年初,何杰放弃在外地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担任村级河长以来,她认真履行护河职责,有效制止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中,她主动放弃春节假期,带领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对黄龙镇蓄水位下蔬菜大棚如期拆除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一名巾帼“守井人”。
自2018年我市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各级河湖长和联系部门积极履职、认真巡河。仅2023年上半年,市级河湖长及其联系部门巡河110次、县级河湖长及其联系部门就巡河2000次,解决问题551个,实现巡查河湖常态化。同时,重点对泗河流域内的“四乱”及河道淤积等问题进行集中排查整治,清理河道开荒种菜40.2亩,清理河道淤泥2400立方米,清运河道渣土3500立方米。全市投入机械1243台、车辆482辆、船只313艘,投入资金958万元,出动18842人次,清理1.95吨河湖库面的塑料垃圾及漂浮物。人与自然两相宜
8月2日傍晚,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湖面金光闪闪,一群群白鹭翩翩起舞,让人恍若置身仙境。乘快艇畅游圣水湖,艇行景换,湖面如镜,青山如画,水天一线,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湖北丹江口库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沈伟介绍说,从2022年起,我市正式启动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堵河流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等3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极大提升库区核心水源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近年来,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退耕还湿、封滩育草、人工恢复水生植物等湿地工程建设卓有成效,极大提升库区核心水源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质净化及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市现有各类湿地面积92787.13公顷,占全省各类湿地总面积的6.42%,主要包括人工湿地63934.34公顷、河流湿地28770.31公顷、沼泽湿地82.48公顷。湿地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82种,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19种。
流域治理保生态
山顶松柏翠、山腰花果香、山脚高产田……郧阳区青曲镇清水河小流域治理后,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美了,收入也提高了。
记者了解到,郧阳区在综合治理清水河小流域过程中,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共完成石坎坡改梯480亩,退耕还林800亩,配套建设排灌沟渠10.2公里、作业道9.5公里,蓄水池、沉砂池各18口,新建河堤3800米,新建塘堰1座。治理后的清水河小流域,形成“田路相通、渠窖相连、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立足综合治理,突出生态清洁,注重项目整合,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保护型、清洁生产型、人水和谐型、民俗休闲型、观光采摘型、绿色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丹江口市余家湾、郧阳区清水河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成效显著,明显改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有效完善治理区域基础设施,有力助推治理区域群众增收致富。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市共实施1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治理面积302.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05亿元。
近年来,我市筹集300多亿元管水治水,开展“十大攻坚”和“碧水守护三年行动”,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全市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植树造林、退耕还林6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518平方公里;加强库滨带消落区综合治理,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967处。库区水质常年保持或优于Ⅱ类标准。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谋划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丹江口库区绿色低碳发展,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风景如画的神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