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广州市新闻发布厅召开首届“广州名医”媒体访谈会(2023年总第54场)。现场邀请了5位广州名医,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泌尿外科主任陈凌武、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光学系主任卓业鸿、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向定成、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陈敦金,各位专家向媒体畅谈工作经历及从医体会。

名医简介

卓业鸿,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光学系主任。医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具有34年青光眼疑难患者的临床工作经验及多年的管理经验,致力于青光眼早期诊断和难治性青光眼新型手术方案的改良、示范推广。对复杂性青光眼综合评估及复杂眼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微创青光眼手术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接诊青光眼患者近10万人,累计主刀手术近万例。针对青光眼致病机制研究,率先提出青光眼免疫炎相关发病新机制,建立国内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眼病研究转化平台。


【资料图】

接诊近10万患者,累计近万例主刀手术

卓业鸿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从医经历。“我出生于潮汕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爷爷、爸爸、姑妈都是医生。从小就看着家里总是有邻人过来求诊,治病救人自然也成了我的目标。”卓业鸿说,正是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环境下,他考入了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留在了中山眼科中心工作,后来又考取了中山眼科硕士、博士。1993年有幸成为我国知名青光眼专家葛坚教授的第一位入门弟子。

走上临床后,他开始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我发现,一些患者如果早点来就诊,或者早点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就不会走到失明的地步。为了能学到更先进的国际诊疗技术和模式,我又赴耶鲁大学攻读了博士后。”回国后的卓业鸿继续攻克青光眼领域。

医路漫漫三十多年,卓业鸿在青光眼诊断、药物、激光及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临床经验,接诊了近十万名患者,累计实施了上万台主刀手术。其中不少还是疑难青光眼患者,为无数人挽留住了光明。

“最后一站”的性命相托,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病人出院的时候会抱着你哭、抱着你笑,逢年过节的时候还给你寄来明信片,甚至他的孩子结婚、生小孩这些喜事都会和你说。这让我觉得很温暖,很开心。”卓业鸿说,这种与病人建立起来的深刻的情感共鸣经历,启示着医护人员不仅要在提供医疗护理方面发挥作用,也在情感支持和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是这种秉持这份“专业与态度”,很多青光眼患者将中山眼科中心以及卓业鸿当作眼病诊治的“最后一站”。面对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卓业鸿表示虽倍感压力,但他仍不愿辜负,同时也给他带去了一些思考。

卓业鸿回忆起以往一个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病例。“一位 50 岁的安徽农民病友,家庭经济困难,一只眼睛已经彻底看不到了,另一只视野范围也很小、眼压很高,在外地几经转折来到我这里,如果当时我不接,他最终的结局就是在半年内瞎掉。和他沟通好术前术后风险后,最终为他实施了手术,但由于青光眼对视神经的不可逆损害,我只能让他在有生之年保有现存视力,却再也无法挽回他已失去的视力了。”

卓业鸿感慨,身为医生,最遗憾的就是面对这种情况。“他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呀!如果他能早一点来,也许治疗效果会大不一样,家庭负担也不会这么大。”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开始致力于青光眼科普行动、推动眼底筛查成为常规体检项目。“只要青光眼患者能在早期发现,并且积极规范治疗,青光眼是完全可防可控的。就筛查而言,主要是眼压监测及眼底照相,过程不复杂费用也不高。如果 45 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底筛查,能大大减少因病致盲和疾病经济负担。”

此外,近年来,卓业鸿还大力推动青光眼专科联盟建设,致力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希望关口前移,做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

寄语年轻医生:终身学习、拥抱高科技

卓业鸿现场说道:“什么是名医?名医就是病人期望值最高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希望难题能够在你这里得到解决。在座的专家很多都是医龄超30年以上的,我们其实是当得越久越怕、越小心,因为我们看的病人、疾病场景太多了。尽管我们成功治愈病人的情况占绝大部分,但有时候也避免不了会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

卓业鸿深知自己肩上寄托了许许多多患者的期许,这份责任之重大,令他时时谨慎,唯恐因思虑不周而辜负了病友的托付、因创新不足让未来少了一种诊疗的选择。这也促使他坚持养成终身学习、持续思考的习惯,也希望传达这样的理念给年轻医生们,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养成用心、仔细、为病人着想的习惯,同时在学术上、业务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还表示,在青光眼领域,过去四十年来每十年都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近五年青光眼手术领域更是进入一个爆发式创新时期,仅微创术式就有 10 多种。“我们一定要一直走在学习进步的路上方能不断提高自我竞争力。同时还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练好扎实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张华 薛仁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善茵

校对 | 周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