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静


(资料图)

淅淅沥沥的清晨,金德海照例坐在老街茶馆里,雨水打在屋顶青瓦上,又顺着瓦檐敲到石板路上。老街是建于乾隆四十二年的老街,修整后,白墙黛瓦,焕然一新,阴雨天颇有些古朴的味道。这些年,金德海看着老街一点一点变得年轻,可老街却把他看老了。

金德海95岁了,是社区里第二长寿的人,虽然头发白了眉毛也白了,但身子骨还很硬朗,口齿清楚。每天他都会来老街的茶馆坐坐,今天是周二,老街每周固定的网格议事日,今天他格外期待。

一场大暴雨正在路上,议事的人陆续赶来,他等的那件事今天会有结果吗?

老街的茶馆

金德海生活在钱塘区义蓬街道头蓬社区。据传,因在钱塘江边修筑南沙大堤时建起的头一个草蓬而得名。如今,头蓬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户籍在册1300人,其中有527人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7人是80岁以上老人。

老人多,也热心,平时爱在老街的茶馆里聊天说事,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议事点。

别看茶馆只有20-30平方米,摆着6张方桌,却有很多关乎大伙生活幸福感的想法从这里诞生,又从这里变成了实际。

老街原本是石子瓦泥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老人们走路容易磕碰还容易摔跤,苦不堪言。茶馆里多次商议后,现在老街巷子里都铺上了水泥路,既美观又安全。

曾经的头蓬老街

如今的头蓬老街

居民反映“新村路和小学新村拐角处入口太小,车开不进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秋平带领团队和拐角处的业主协商,最终,邻居愿意将围墙向内收拢50cm,不日就可以动工了。“这下,孩子的车就能开到家门口了。”这事做成了,老人们都很高兴。别小看这收缩50cm的距离,这可是该户人家合法审批的,相当于让出了1平米左右的自家土地,这背后除了邻居的通情达理,还有陈秋平和社区团队无数次的沟通和谈判。

这天上午9点,雨水暂停,社区书记、社工,邻居街坊陆续到齐,6张方桌一拼,就是一张议事大方桌。茶馆里来了13人,7位村民代表都是花甲老人。头蓬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秋平主持议事。

金德海最关心的是两件事。

一是,看病难。听说离老街200米远的义蓬卫生服务中心要搬迁,新的卫生院却在2公里以外。金德海提出,自己看病不方便了怎么办?每个月都要定时拿药怎么办?

这个问题提到了大伙的心坎上,社区里老人居多,大多都有基础病,义蓬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小点但离家不过百来米,走路只要5分钟,新的卫生院走过去要半个小时,出行难度大大提升。怎么办?大家讨论开了,有的说要继续保留着老卫生服务中心,有的说最好能有医生每周上门问诊。讨论下来,大家一致觉得,能不能老的卫生服务中心继续留着,作为村社级卫生服务站,这样大家配配基础病药也方便。陈秋平表示,之后就把大伙的需求反馈给上级街道。

头蓬社区正在一点点变好

5次议事打通1.8公里的幸福感

另一个是出行难。金德海的孩子孙儿都住在萧山主城区,想去看望,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非金德海的身体不好,而是得走上1.8公里才能坐得上车。

头蓬社区周边有两条地铁,一条公交线,然而居民出行并不方便。离7号线最近的启成路站,距离老街有1.8公里,8号线的仓北村站,距离有2.2公里,社区里曾经有一路公交车停靠,后来这唯一一条线的站点也改到了江东大道南面,也有大约1.8公里。

这1.8公里路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在日头下走上半个小时才能到。老人们提出,想增加一个公交站点或是能有去往地铁站的接驳车。

解决出行问题,大伙都赞同,但是怎么改,却有了分歧。公交新增一个站点,就要全线修改路牌,工程费时费力。有人说,最好头蓬老街这边能有个始发站,又有人说,现在公交大家也坐得少了,地铁坐得多,最好还是有去地铁站的接驳车。

为了提升这1.8公里的幸福感,社区前后组织了5次议事,调研走访,听取民情民意。可无论是增加公交站,还是找接驳车都超出了社区的能力范围。

今年7月,义蓬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瞿亦农来社区参与网格议事。社区借机将这件“不好办”的事拿了出来。听取了群众代表的意见后,瞿亦农觉得这是为社区发展长远考虑的大事,也是好事。

为此,瞿亦农联系了钱塘区公交车公司,四次专门来到头蓬社区调研,统筹周边社区需求,到底选公交车还是接驳车?站点怎么设立?始发站应该放在哪儿?

8月1日,事情有了积极进展。陈秋平向大伙通报,接驳车的线路已经确定下来了。始发站和终点站都放在头蓬社区。不过随着接驳车的设立又伴随着新的问题,比如接驳车在哪停靠,司机在哪休息,交通会不会堵塞?南沙大堤能不能通行,还要继续跟有关部门沟通协商。

不知不觉,一场网格议事会开了两个小时,天空放了晴,老人们的饭点也快到了,这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越来越好了。” 金德海望着茶馆外的天空喃喃地说。

记者手记:

一个95岁老人的需求,谁在乎?他在乎,家长在乎,社区居民们也在乎。社区的工作琐碎,老龄社区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发一则通知,别的社区或许群里说一声就能口口相传,老龄社区却需要一个一个上门告知。陈秋平说,老人们缺乏陪伴与关爱,她这个社区书记,渐渐也成了居民老人们口中的“女儿”。

“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大家对社区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多了一份设身处地的考虑。参与的居民越来越多,氛围越来越好。据社区统计,网格议事日制定后,一共处理了859件问题,处置满意率95.2%。陈秋平觉得,社区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新挑战,街坊邻居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老街也迸发了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