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控三边”“县居四塞”“秦陇锁钥”:彰显着会宁这座丝绸之路重镇的战略地位。

“祖厉置县”“会师圣地”“状元之乡”:焕发着会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熠熠生辉的石器彩陶、饱经沧桑的牛门石洞,见证了精美绝伦的华夏历史文化演进。


(资料图片)

巍峨挺拔的壮阔高原、三军会师的伟大壮举,讲述了几千年来荡气回肠的会宁故事。

活力蓬勃的绿色产业、多彩盈动的山乡图景,绘就出沃野田畴叠翠鎏金的澎湃欢歌。

历史的风云在这里掠过,华夏文明在这里扎根。

在这片氤氲着历史的神奇土地上,红色的基因熔铸进大美河山,盈动出多彩壮阔的时代画卷。

祖厉委婉:精美绝伦的雕琢,聚于会宁

委婉曲折的祖厉河、苍翠挺拔的桃花山,宕荡起伏的壮阔黄土高原,像五彩的画笔雕刻出的恢弘巨著。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祖厉河道治理工程,将祖厉河打造成为造福群众的生态河、幸福河。

目前已建成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27.35公里,形成绿地19.69万平方米、水面73.25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26万亩,建成祖厉河“五桥”,河畔建起了汉唐二十四街,形成了祖厉河生态长廊美景,县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会宁将旅游文化产业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施了“三山一河一区一库一街五桥二十六条路”等城市项目,营造了天蓝、水清、山绿、城靓、景明、业兴的城市氛围。

文明悠久:血脉相承的传递,源于会宁

绵延千年,黄河文明亘古不朽;

时空荏苒,勤劳文化世代传承。

石器彩陶、牛门石洞,讲述了五千年前荡气回肠的会宁故事;汉武西巡,祖厉置县,会宁境内文化繁盛,历史遗迹诸多,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在新中国的历史坐标上,1936年红军三军大会师奠定了新中国的未来,在那个风云激荡、热血奏歌的年代,会宁因其红色的足迹和质朴的信仰,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筑起了长征史上的巍巍丰碑。

如今,红军会师旧址被评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会宁荣获“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红色旅游示范城市”等称号。

这方红色热土,涵养了红色血脉、书写了红色历史、培育了红色文化,黄河精神、民族精神、会师精神,在会宁一脉相承。

群山连绵:绿水青山的洗礼,植就会宁

千年沉淀的地理资源,焕发出最为强劲的绿色动能。

在会宁6439平方公里的山川之间,一滴滴绿意,铺天盖地的萦绕;一个个草场,多姿多彩的朦胧;一幅幅图景,无与伦比的飘逸。

会宁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是全省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主产区和肉羊、肉牛养殖大县,培育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药”和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畜牧绿色发展示范县”之一。

会宁现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19个,入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个(会宁小杂粮、会宁胡麻油),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之美誉。10万余亩中药材品质优良,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资源。会宁绿色产品开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文脉厚重:教育名县的印记,盛于会宁

“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个令无数会宁人推崇备至又坚贞不屈的人生信条,深深地在脚下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扎起了根,开出了花,结成了果……

厚重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会宁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会宁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全国输送大中专学生16万余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1500多人、硕士学位60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153人。形成了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之称,从会宁走出去的学子遍布世界,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奉献智慧和才华。

洗涤岁月的铅华。会宁每年向外输转劳动力10.5万人(其中:省外5.8万人、省内4.7万人),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供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如今:“金色教育”俨然成为会宁的一张“铮亮”名片。

——多彩会宁:四季斑斓、丰盈如画。

朦胧春季,远看群山如黛,花色如纱、希望遍地;

绚烂夏季,麦浪滚滚,梯田花海,五彩斑斓;

丰盈秋季,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云山雾海;

缤纷冬季,梯田雪韵,诗情画意,雾淞奇观。(魏永刚/文王进禄/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