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裳”读cháng。

2、本义是指(夫君、君长穿着的)裙。

3、意思是: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鸣叫眼泪沾湿了衣裳。


【资料图】

4、这句话出自郦道元的《三峡》原文选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译文: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7、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扩展资料:裳即是裙。

9、裙字从衣从君。

10、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

11、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

12、《帝王世纪》:“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

13、”说明这是按照“盖天”宇宙模型创制的新式丝麻服装。

14、黄帝时代在2337 BC-2307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下同),这说明,中国人自2300 BC开始穿“衣裳”。

15、在黄帝以前,即在三皇时代(2607 BC-2338 BC),中国人口重心所在的鲁西豫东地区的成年男女日常穿着皮服,到了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改穿布料衣服。

16、服饰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时代变迁标志,然而无论怎样变化,清朝之前华夏族的服饰基本特征未曾改变,即现在统称的汉服。

17、皮服的式样和制作方法由三皇时代活动在今河南商丘一带的诸侯辰放氏提供的。

18、辰放氏是来自环渤海地区的东北移民。

19、伏羲时代(2400 BC-2370 BC)制定的婚嫁礼仪还规定男女结婚以双兽皮为礼。

20、但伏羲时代的鲁西豫东地区已经感受到了人口压力和动物资源减少的困扰。

21、神农时代(2370 BC-2338 BC),鲁西豫东地区的人民终于抛弃了渔猎生活方式,改肉食为谷食。

22、衣料也相应地从动物皮张改为丝麻布料。

23、到黄帝时代,最后确定丝麻制的上衣下裳为男女标准常服(古人将穿在上半身的称之为“衣”,穿在下半身的称之为“裳”,故而合称衣裳)。

24、参考资料:裳——百度百科。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